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十年间
深度关注|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财会监督贯通协调
推进国安机关工作高质量发展,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

当你老了,会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?

发布时间:2017-03-30  来源:央视网  字体大小[ ]

  青春不是年华,而是心境;青春不是桃面、丹唇、柔膝,而是深沉的意志、恢宏的想象、炽热的感情;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。青春气贯长虹,勇锐盖过怯弱,进取压倒苟安。如此锐气,二十后生有之,六旬男子则更多见。年岁有加,并非垂老;理想丢弃,方堕暮年。

  原标题:【夜读】当你老了,会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?

  能看到的:西藏林芝,春意正浓,桃花簇簇,宛如仙境。心动了?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因青藏铁路的绵延不难实现。

  看不到的: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为修筑青藏铁路这条史无前例的“天路”,献青春,献毕生,而今已七旬的中科院冻土科学家张鲁新就是其中一员。

  青春

  作者/塞缪尔·乌尔曼 译者/王昨良

  青春不是年华,而是心境;青春不是桃面、丹唇、柔膝,而是深沉的意志、恢宏的想象、炽热的感情;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。

  青春气贯长虹,勇锐盖过怯弱,进取压倒苟安。如此锐气,二十后生有之,六旬男子则更多见。年岁有加,并非垂老;理想丢弃,方堕暮年。

  岁月悠悠,衰微只及肌肤;热忱抛却,颓唐必至灵魂。忧烦、惶恐、丧失自信,定使心灵扭曲,意气如灰。无论年届花甲,抑或二八芳龄,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,奇迹之诱惑,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。

  人的心灵应如浩渺瀚海,只有不断接纳美好、希望、欢乐、勇气和力量的百川,才能青春永驻、风华长存。

  一旦心海枯竭,锐气便被冰雪覆盖,玩世不恭、自暴自弃油然而生,即便年方二十,实已垂垂老矣;然则只要虚怀若谷,让喜悦、达观、仁爱充盈其间,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。

  “三根火柴”

  为解决“冻土”这一建设高原铁路的世界性难题,他与几代科学家将青春的脚印全部留在了风火山、沱沱河、唐古拉……认识张鲁新,要从“三根火柴”说起——

  △张鲁新在《朗读者》节目

  1976年7月,张鲁新一行三人到尺曲河一带考察。一场暴风雪突然袭来,搅得天昏地暗,他们迷失了方向。

  暴风雪停止了,乌云没有散去。他们意识到越走越远,越走越危险,最后只好坐在一个山坳里等待同事们来解救。张鲁新衣袋里的三块糖,是他们唯一的食粮。

  白天与黑夜交替了两个轮回,他们开始谈到了遗书和如何保留冻土资料。

  大本营里的同事苦等不见他们归来,预感出事了,急忙出去寻找。

  图/视觉中国

  深夜,空旷的荒原上,迷迷糊糊中,张鲁新三人听到远处同事带着哭腔在呼喊他们的名字,因为已经筋疲力尽,他们无力回应。

  “怎么办?等死吗?”

  “火柴盒里还有三根火柴,用火柴给同志们发个信号。”

  没有料到,第一根火柴划着后,立即被风吹灭了,同伴要划第二根,被张鲁新制止了。

  张鲁新说:“你不是还有一个纸烟盒吗?把纸烟盒撕成三个纸条,用火柴点燃纸条,一条接一条地燃下去,同志们或许会发现我们。”

  同伴照此而行。沉沉黑夜中的那一丝亮光,被前来的同事发现了……

  科学考察中,这样与死神擦肩,张鲁新已记不得有多少次。

  图/视觉中国

  在摄氏零下30度的寒夜,为数据准确无误,他站立8小时观测,双腿几近失去知觉;遭过土匪抢劫,他因身上没有财物,躲过一难;曾因食物中毒,吐了两天两夜,他在高原上硬挺着活了下来;一次途经唐古拉山,大雪封山半尺多厚,司机不敢开车前进,他下车在前面趟路引导司机开车,风雪中跋涉30公里……

  艰险也罢,有关冻土的全方位调查,每天依旧如此重复:一天走十几里路,挖坑、试验、填图。张鲁新与同伴一年曾挖了437个试坑。在海拔4800米以上的“生命禁区”,一个试坑挖下来,就累得气喘吁吁。他们没雇临时工,就是招来临时工也吃不了那份苦。

  这就是那个年代,冻土研究的日常。

  “情定雪域”

  上世纪80年代,由于工程技术与国家财力等问题,青藏铁路建设在格尔木划上“暂停”符。从事冻土研究的100多位专家,相继调走、改行、退休。张鲁新与少数同事留了下来,继续守望雪域。

  1988年,山东济南修建国际机场,张鲁新被调入机场工程指挥部,解决了重大技术问题。山东方面动员他留在济南,解决了他全家户口,分了房子,给他的妻子安排了工作,也解决了孩子就学问题。同时,有意安排他到济南地矿局当局长或总工程师。

  出生入死,聚少离多,他也该为自己和家人考虑了。

  图/视觉中国

  可是,当纪录片里那曲草原、唐古拉雪山、沱沱河的涓涓细流……偶然出现在张鲁新眼前时,他的泪水夺眶而出,尽管济南不缺氧,那一刻,他心里憋得难受。

  一位熟悉他的领导说:“看来我们又留不住张鲁新了。”

  回家乡待了一年零三个月,张鲁新放弃了一切,重回到了青藏高原。“我对高原的每一寸土都非常熟悉,哪儿有山口、河谷,怎样拐弯,我都十分清楚。”青藏高原从某一天开始,已悄悄融入了他的生命,无法割舍。更何况,还有沉甸甸的责任。

  △张鲁新在《朗读者》节目

  “在多年冻土地区,它最宝贵的资料就是这样长期的、不间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据观测,如果停下来,你再重新观测,那个意义和这个价值根本就没法比,连续40年和有20多年的纪录,停下来你再重新开始,那还是从零开始”。

  他说,他无法漠视三代冻土专家,包括自己出生入死得到的1200万个数据。

  “所谓软肋”

  “解决高原冻土问题,就是我这辈子的人生追求。可以说,我这一生就做了这么一件事。”事业是他的铠甲,家人,便是他一触碰就愧疚的软肋。

  1974年冬,张鲁新与妻子在大兴安岭举行了婚礼,婚后才一个星期,张鲁新就被调到兰州铁道部西北研究所,走上了青藏高原,把妻子单独留在了大兴安岭。直到1977年,妻子调到兰州市邮政局当了一名信件分拣工,两人才见上一面。

  图/视觉中国

  1975年1月,父亲给他写信说,母亲患直肠癌到了晚期,希望他回来和母亲见上一面。张鲁新从西藏赶回山东,刚刚坐在母亲的病床前,母亲说:“新儿,你为何不把外语书带来?研究冻土,不以苏联的冻土作参考你还研究什么冻土?研究苏联冻土,不学习俄语,你怎么去研究?”

  这样,回家的半个月,照顾母亲和学习俄语成为张鲁新的双重任务。母亲看到儿子很努力,十分欣慰:“待我死的时候,你不要回来了,好男儿志在四方,对于你们这一代人来说,事业比任何东西都重要。”

  1975年11月,母亲去世了,那时张鲁新正战斗在那曲的大草原上。母亲弥留之际,留给张鲁新的话是:“新儿,西藏是个好地方,你要在那里安心工作……”

  “一生一事”

  2000年9月,中央召开了几次修建青藏铁路论证会,张鲁新作为唯一一个坚持下来的冻土专家参加了。在一次决定青藏铁路命运的会议上,当时不少人反对修建青藏铁路,认为海拔太高,人们根本待不住,更无法施工。张鲁新缓缓站起来说,“你们看看我,我在那里待了快三十年了。”就在这次会议上,青藏铁路的路线被确定下来。

  2001年6月底,盼来了青藏铁路建设正式开工。张鲁新,被聘为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组组长,负责重大技术问题的技术咨询和决策。

  △2006年7月1日上午,青藏铁路通车。第一列火车从拉萨开出经过拉萨市郊外的拉萨河大桥。图/视觉中国

  2006年7月1日,横亘于“世界屋脊”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。张鲁新,成为青藏铁路线上坚守时间最长的建设者。

  曾有断言,只要有昆仑山在,铁路就永远修不到拉萨。现在,巍巍昆仑耸立,而青藏铁路却已经神话般经由拉萨,向更远处绵延……

  10年来,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、线路最长的“天路”犹如吉祥“哈达”,载着雪域儿女驶向幸福彼岸。

   △青藏铁路 图/视觉中国

  激励了张鲁新一辈子的一段话,现在他留给我辈:

 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。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。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: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,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,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;这样,在临死的时候,他就能够说: “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,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。”

  出自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

  以此篇向张鲁新及青藏铁路的每一位建设者致敬!

中国全民新闻网摘编 崯嶧

【免责声明】:以上图、文、音/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(本网原创文章除外),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。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、法规、政策,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: 3555333776,微信号:GAN160003,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。电话:010-89525216。本网投稿邮箱:3555333776@QQ.COM。通讯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(京贸中心)二层15号。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,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、来源:XXXXX网站。
点击查看更多评论>>发表感言:
验证码,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。